在这个世界,总有人绞尽脑汁想掏空你的口袋,而诈骗分子总是深谙人性的弱点,让人防不胜防。而要想不被骗,一定要牢牢树立防骗意识,不贪小便宜,不随意投资,网路交友要谨慎,在无法识别对方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不可轻信其甜言蜜语和各种说辞,更不要谈钱!
投资本来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面对各种标榜“专业指导”、“高额回报”、“稳赚不赔”的投资诱惑,一定要保持冷静,谨防上当受骗!
在马来西亚:不要轻易相信网上所提供的高回酬及不切实际的投资计划,包括不要轻信社交媒体上承诺可短时间获得高回酬广告丶不要点击来自社交媒体或电邮的陌生链接丶不要汇款进不认识的个人账号丶在投资前,先向国家银行或大马公委员会查询执照或投资公司资料丶及在转账至至第三方户头前,先拨电至“全国诈骗回应中心(NSRC)997”热线进行确认。
谨记:
不太可信,不可轻信!
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接来历不明的电话和信息,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小钱让利,大钱收网是诈骗集团亘古不变的手法!
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了的!
你还没被骗,是因为你缺少一个对你量身定制的骗局!
2. 常见的19种诈骗手段
(一)刷卡消费诈骗
(二)引诱汇款诈骗
(三)利用任意显号软件、伪基站诈骗
(四)虚构购房、购车退税诈骗
(五)虚假中奖诈骗
(六)汇钱救急诈骗
(七)冒充领导,警官,税务员,移民局,政府官员等诈骗
(八)ATM机虚假告示诈骗
(九)猜猜我是谁诈骗
(十)虚构个股走势以提供信息炒股分红为由实施诈骗
(十一)电话欠费诈骗
(十二)无偿提供低息贷款诈骗
(十三)骗取话费诈骗
(十四)冒充黑社会敲诈实施诈骗
(十五)虚拟绑架诈骗
(十六)高薪招聘诈骗
(十七)以销售廉价违法物品为诱饵诈骗
(十八)网上和电话交友诈骗
(十九)丢卡诈骗
3. 杀猪盘
找猪—喂猪—养猪—杀猪” 灵魂四步
寻找目标→取得信任→怂恿投资→追加投资→无法提现→销声匿迹
电信诈骗“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不视频,不见面,是杀猪盘诈骗的一个特点。骗子拒绝的原因很简单,照片都是盗用的,再说也不想留下任何证据。
“赚”到钱后,骗子会怂恿受害人继续投资,如果受害人坚持要求取回款项,对方就会声称需缴纳X%的税金。将款项汇过去后,对方又会声称需缴纳X%的管理费。所有钱款缴齐后,对方会告诉受害人可在48小时后取款,然而这只是给了骗子转走欠款,销毁犯罪痕迹的时间。
如何发现被骗:
事主加大投入后发现不能提现。告诉事主平台正在维护或出现问题,总之是要事主再继续投资才能提现。当事主不想继续投入,只要求提现时,就会发现对方拉黑了之前的联系方式,消失了。当你要提现时,该网站则会开始以各种奇怪的理由阻止你提出,像是要缴税、身份认证、系统维修中等等,并且会再要求你存入更多金额才可以提现内容
收割
当在虚假投资理财账户显示有大额盈利,你想要提现时,对方就会以“登录异常”“服务器异常”“银行账户冻结”等理由,要求缴纳“解冻费”“保证金”才能完成提现,若不如数缴纳,投资理财账户内的资金就会全部损失。通过这样的方式持续对你实施诈骗,当你察觉被骗后就会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投资理财网站、APP也已无法登录。
4. 了解诈骗背后的心理
诈骗者利用我们处理信息的固有方式,让受害者很难拒绝
想象一下每天出门时都担心会发生最坏的情况。听起来很累,甚至难以置信。
事实上,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研究发现,我们的大脑有一种“乐观偏见”,简单来说,就是相信我们比同龄人经历负面事件的可能性更小,经历正面事件的可能性更大。
有些人称之为一种无懈可击的幻觉——这也是我们最终成为诈骗受害者的原因之一。
警察心理服务部心理学家说:“诈骗者利用认知偏见。这些都是我们所有人都使用的心理捷径。”
“一种流行的捷径是乐观偏见。人们不会到处去想有什么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大多数人无法到处去想所有最坏的情况。所以(当他们遇到骗局时)人们不会想‘哦,这可能是一个骗局’。”
而这正是诈骗分子所依赖的
一种利用我们处理信息方式的古老策略
诈骗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求职诈骗、网络钓鱼诈骗、电子商务诈骗、投资诈骗和贷款诈骗是被举报最多的诈骗类型。这不禁让人想问:为什么尽管人们努力提高对此类犯罪行为的认识,但人们仍然不断上当受骗?
尽管诈骗分子的手段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但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是他们所采用的心理技巧。
心理学家将其描述为骗子利用“我们固有的某些信息处理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操纵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以便我们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1) 中心路线,进行更深入、更合乎逻辑的处理
2) 外围路径,更肤浅,基于情绪的处理
诈骗者会使用制造紧迫感等技巧来激活这种外围路线,以便受害者做出更快、更糟糕的决定。
心理学家列举了一些案例,诈骗者以大笔金钱或治愈承诺来引诱潜在受害者,这会导致启发式思维增加(使用思维捷径)并降低理性处理能力,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中心路线。
“亲爱的受害者……”
另一种说服技巧是真相偏见。心理学家将其描述为“利用人类的倾向或假设,即别人通常会说真话,尤其是当别人不断重复说真话时。他们(骗子)利用人们的孤独感,让你信任他们,从而满足人们的归属感。”
心理学家表示,为了诉诸人们的情感,诈骗者会做一些事情来激发人们的信任感,或者让阅读诈骗短信的人产生信任感。
例如,即使收件人没有与你联系,用“亲爱的”称呼也暗示之前有过交流。
“这种语言的使用会在读者心中建立一种先前的关系以及一种信任和亲密感,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相信骗局文本的内容。”
“一些容易受到诈骗的人也比较孤独,缺乏社会支持——“所以他们不仅没有必要的社交网络来分享信息,而且在情感上也很脆弱”。
“因此,持续的关系和沟通的承诺与潜在的积极回报同样重要”。
心理学家概述了骗子采用的几种说服技巧:
1) 真相偏见:利用人类的倾向或假设,认为别人说的是真话,尤其是当别人不断重复说真话时。他们可以利用孤独感,通过让你信任他们来满足一个人的归属感。
2) 权威:通过声称来自政府官方机构(如卫生部、警察局)来恐吓。他们也可以通过使用权威来建立信誉,从而获得更大的信任。
3) 启发式思维增强:使用大笔金钱、承诺治愈等。启发式处理程度越高,理性处理程度越低。他们还可能利用稀缺性或时间压力让人们立即做出反应。这也会降低理性处理或验证骗子提供的信息的能力。
4) 敲门砖:通过让你先做出小承诺,人们会想要保持一致,并且在先前答应之后很难再拒绝。骗子通过这种方式来积累势头。
5) 沉没成本:受害者转账一小笔钱后,骗子会解释说,完成交易可能需要更多钱。受害者之所以顺从,是因为他们不想失去最初投入的时间、精力或金钱,即使这可能不是最合理的选择。
6) 相似之处:诈骗者试图让受害者相信他们与自己有共同点,以诱导信任和互惠。
“我们确实注意到,不同的诈骗手段并不只使用一种。诈骗手段总是多种手段的组合,具体取决于诈骗的类型。”
例如,冒充诈骗利用权威人物、稀缺性和行为承诺。在爱情骗局中,诈骗者使用承诺和互惠的说服技巧。
诈骗者还会利用本能暗示,从而激起人们的情绪,比如恐惧和贪婪。“他们的目的是让你情绪激动,这样你就不会想太多,而是顺从骗局的要求”
谁?我?
2020 年,心理学家和研究分析员进行了一项全国诈骗流行率调查 ,以更全面地了解诈骗情况。
这是第一项此类研究,旨在研究诈骗的行为和心理机制。调查发现,每
100 名受访者中就有
7 人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在受访者中,4%
的人曾经上当,而
3% 的人多次上当。
受害者报告的最高值为每月平均遭遇
5.18 次诈骗,而几乎被骗的人(遭遇
3.49 次)和躲避受骗的人(遭遇
2.76 次)则较少。
调查还确定了受害者特征,其中包括男性、20-39
岁的年轻人、工作人士、大家庭中的人士以及与父母同住的人士,他们更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
这些群体在受害者群体中占比过高。例如,尽管年轻人只占总体受访者的
33%,但他们却占受害者群体的
48%。
然而,调查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不属于此类受害者特征的人就不会受到诈骗侵害,反之亦然”。
某些性格和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个人更容易被骗。例如,冲动、无法抑制冲动以及缺乏自我控制。冲动的人不太可能制定计划,而更有可能凭直觉行事
每个人的诱因都不同。她说,归根结底,任何人都有可能被骗,具体取决于具体情况。例如,当被告知自己的银行账户被锁定时,人们可能会迅速做出反应,并毫不犹豫地分享他们的
OTP。或者父母在涉及孩子的事情上可能会有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另一个因素是冒险精神和风险认知。
“那些风险承受能力更强、愿意承担更多风险的人更容易成为诈骗的受害者。这可能与这些人没有意识到风险有关,”Tan
博士说。“但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些人看不到风险。”
“一些研究还指出,预测一个人是否被骗的另一个因素是以前是否曾被骗过“
“如果一个人以前曾被诈骗过,那么他再次被骗的可能性就更大。这还只是初步措施,但也许我们需要更好地对诈骗受害者进行再教育。”
心理学家还列举了顺从、低自尊和自满等特征。它指出,“受害者,尤其是重复受害者,承受的压力水平更高,这可能使他们处于更脆弱的情绪状态,因此更容易受到诈骗”。压力大的生活事件包括财务状况的负面变化和对孤独的担忧。
失业或人际关系受挫等个人情况可能会使人们更容易受到高额赌注和诱人且易于实现的回报的骗局的诱惑。
心理学家也 分享了一些需要注意的危险信号。
1)你压力很大,没有时间回应
2)您需要支付少量费用才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3)诈骗者不会与你面对面
4) 诈骗者可能想通过奇怪的方式获得付款
进行“认知休息”
如果你发现自己情绪激动,而且风险很高,请检查并确保你的决定不是基于情绪,而是基于评估所有信息 。
如果你进行所谓的认知休息,即真正停下来,远离现场,独立验证这个人在告诉你什么,你陷入骗局的可能性可能会更低,因为你已经停下来检查了
为了阻止骗子的承诺和势头,一开始就坚决说‘不’有助于你建立界限。心理学家认为向骗子提出很多问题可能会破坏他们的计划
有时我们只能承受小额损失。我们也不应该过度自信,认为自己不会受到诈骗,讽刺的是,这种过度自信反而会导致人们更容易受到诈骗。
有趣的是,诈骗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受害者确实会按照骗子的指示行事。不作为和忽视骗子可能是保护我们免受诈骗的另一种方式